當前位置: 芒果小說 武俠仙俠 逍遙英雄傳 朱元璋屠戮功臣始末

《逍遙英雄傳》朱元璋屠戮功臣始末

對付李善長這樣的功臣第一,自然不能向對付胡惟庸那樣簡單,偏偏李善長因爲建造府邸的緣故向湯和借了三百人使用,讓湯和給告發了,善長又給丁斌求,這讓朱元璋抓住了把柄,用嚴酷的刑訊供丁斌,得出了李存義奉了胡惟庸的口信請李善長加謀反同盟的所謂的證據,還有李善長不舉報胡惟庸通倭寇的旁證,總之,一個家奴居然把主人在說的話都舉到了前。

朱元璋這樣才從容的下命令說:善長元勳國戚,知逆謀不發舉,狐疑觀懷兩端,大逆不道。然而,還是不殺善長,直到有司說星變,需要殺大臣消災,於是,善長爲了朱元璋做了最後一次貢獻,全家七十多口人同時被殺,李善長時年已經是七十七歲的人了,賜死給予全,算是朱元璋對這位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特進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封韓國公,歲祿四千石,子孫世襲。予鐵券,免二死,子免一死的“與陛下同心,出萬死以取天下,勳臣第一,生封公,死封王,男尚公主,親戚拜,人臣之分極矣”的多次稱之爲“賽蕭何”的最大的功臣的酬勞。

李善長冤死之後,郎中王國用上表抗言,以朱元璋的暴烈的格也竟然是理屈詞窮,無言以對。

胡惟庸一案標誌著淮西集團文勢力的基本剷除殆盡。下面的目標就是武將勢力了。

明初武將的首領是徐達、常遇春,洪武三年之後,經常統兵在外,剿滅北元勢力的也就是徐達、李文忠、鄧愈、湯和、馮勝等人,洪武十八年,徐達、李文忠死後,克靖沙漠的基本就是馮勝、傅友德、藍玉三人了。其中,藍玉爲明太祖朱元璋晚年的軍事上的主要助手,朱元璋把他比作衛青,可見,信任之專,寵遇之隆。然而,也就是因爲這個開平王常遇春的弟、淮西集團軍事首領,在朱元璋臨死前的幾年中,竟然掀起了一起比之胡惟庸一案更大的政治謀殺案。原因自然是比較複雜的。

Advertisement

藍玉本人,史稱:“饒勇略,有大將才。中山、開平既沒,數總大軍,多立功。”特別是在洪武二十一年,藍玉大敗元軍於捕魚兒海,“殺太尉蠻子等,

降其衆。元主與太子天保奴數十騎遁去。玉以騎追之,不及。獲其次子地保奴、妃、公主以下百餘人。又追獲吳王朵兒只、代王達裡麻及平章以下屬三千人,男七萬七千餘人,並寶璽、符敕金牌、金銀印諸,馬駝牛羊十五萬餘。焚其甲仗蓄積無算。奏捷京師,”這是明朝建國之後對北元取得有決定意義的關鍵一戰,至此,北元一蹶不振,不敢再與明朝正面相較於北方。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2年)元降將月魯帖木兒在建昌起兵反。藍玉領兵平,擒月魯帖木兒父子,送京師斬,進封太子太傅。藍玉早年追隨沐英、傅友德、馮勝等人或定雲南、或平蜀中、或徵沙漠,軍功顯赫無比,朱元璋以大將軍馮勝獲罪在軍中任藍玉爲大將軍,恩比徐達、常遇春。但是,藍玉本人是一個赳赳武夫,對待朱元璋的寵信顯然估計不足,以爲可以就此子孫萬代了,所以,經常暴出功臣素有的驕縱來,“黜陟將校,進止自專”,平北歸來,就有人告發藍玉*元妃,又闖喜峰口,藍玉以軍功最大,封爲太傅,本人居然說:難道我不配做太師嗎?藍玉的乾兒子實在太多,這和元末的起義軍的傳統有關,朱元璋的乾兒子據說就有數十人之多,關鍵是藍玉的這些義子平素狗仗人勢,四惹是生非,史告發他們,藍玉一怒之下把史給趕跑了。朱元璋曾經在頒發給藍玉的鐵券中寫進了藍玉的不法之事,在於警告藍玉安守人臣之分,但是,藍玉並沒有重視起來,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標死,皇長孫朱允炆孱弱,朱元璋開始對功臣的存在倍不爽起來,而這時候,一貫幹犯法度的藍玉爲首當其衝的靶子。

Advertisement

早在洪武十三年胡惟庸一案初起時,朱元璋就開始有計劃的誅殺武將了,只是還沒有大規模的鋪開而已,洪武二十三年先後殺了陸仲亨、費聚等人之後,朱元璋的態度已經相當明顯,特別是洪武二十五年八月,藉故兒子不法殺害老朋友江夏侯周德興一事在功臣中引起很大的波瀾,在朱元璋的老鄉和朋友中,年和朱元璋關係最好的就是周德興和湯和,周德興年長,朱元璋呼之爲兄,洪武十四年五溪蠻,朱元璋不顧周德興年高,仍然請周德興出面,還給周德興戴了一頂高帽子,說德興是馬援和趙充國,後來,福建有事,朱元璋又找到周德興,說的更加懇切,“福建功未竟,卿雖老,尚勉爲朕行”,結果,周德興仍然不免賜死的下場,即使是這樣,藍玉也沒有覺到朱元璋的屠刀正在進自己。當然,朱元璋並不會因爲藍玉的渾然不覺而放棄屠殺。相反,則加快了屠殺的步伐。

洪武二十六年,錦衛指揮使蔣瓛命告發藍玉藍玉在私第蓄養家奴披甲,將有變。又拘審元將納哈出之子察罕,追訊蒙古降將與藍玉來往事。朱元璋以謀反罪將藍玉以磔刑,牽連到十三侯、二伯,前後誅殺二萬餘人,軍中爲之一空。和胡惟庸一案同樣編造了裡通外寇的所謂證據,而編造的手法比之胡惟庸一案更差,在明末谷應泰所著的《明史紀事本末》中就公開懷疑藍玉的謀反的真實,谷應泰指出藍玉之死是由於朱元璋“遂疑尾大之圖”屬於“傅會難明之事”,最爲朱元璋諱的《明史》作者也不相信藍玉的謀反,仍把藍玉歸本傳系列,而沒有像胡惟庸那樣列臣傳中。

Advertisement

藍玉死後不久,定遠侯王弼就對傅友德說:帝晚歲峻誅殺,我輩幾無噍類矣。結果,談話被朱元璋偵知,王弼賜死。王弼人稱“雙刀王”,驍勇善戰、萬夫莫當,連常遇春都對他敬禮有加,兒嫁給朱元璋的兒子楚王,以親家的份猶不能免於一死。王弼死後,朱元璋索一不做二不休的把最後的兩員功勳赫赫的名將馮勝和傅友德也給殺了。傅友德其人能征慣戰、爲諸將之冠,曾經三易其主(劉福通、明玉珍、陳友諒),最後選擇跟定朱元璋,史稱傅友德“喑啞跳冒百死。自偏裨至大將,每戰必先士卒。雖被創,戰益力。”先後從徐達、馮勝等人平定雲南、四川,功勳卓著。兒子尚公主,兒做了皇帝的孫子媳婦,闔門貴重,然而,傅友德做夢也沒有想到藍玉死後不久,他就被架到了案之上,爲朱元璋殺戮的對象。傅友德之死在明朝部也被視作是冤假錯案,後來,在明孝宗的時候,爲親王的晉王親自給皇帝上書要求給傅友德平反,但是,沒有獲準,直到南明弘時纔給予平反,而這時明朝已經接近滅亡了。

馮勝和他的兄長馮國用一起跟隨朱元璋起兵,是有名的宿將,“詔列勳臣重者八人,勝居第三”,僅次於徐達、常遇春。後來因爲在征討北元的過程中獲罪歸第,朱元璋大殺功臣時,馮勝不自安,來南京見朱元璋,朱元璋安他,哪知道,轉過頭來竟然也賜死。明初開國六位公爵,徐達、常遇春(實際是他兒子常茂)、鄧愈、馮勝、李文忠、李善長,如果徐達坐實被暗殺的話,那麼,這六個人除了鄧愈早死之外,可以說無一善終。而馮勝之死最爲蹊蹺,連《明史》那樣迴護朱元璋的都不得不說“太祖春秋高,多猜忌。勝功最多,數以細故失帝意”,這樣看來,馮勝既不是陷於胡藍黨獄,也不是其他的驕橫不法,實在是朱元璋找茬殺人罷了。所以,談遷在談及馮勝之死時不無惋惜的說:“去傅友德之死才兩月,開邊之猛將盡矣”馮勝和傅友德一樣直到南明時期纔給予昭雪。其時已經幾百年過去了。

Advertisement

此外,我們再來看看號稱是“命而出,功而旋,不矜不伐,婦無所,財寶無所取,中正無疵,昭明乎日月,大將軍一人而已”的中山王徐達的下場,徐達是被朱元璋難得在稱帝之後仍然呼之爲兄的功臣,徐達本人一直非常謹慎,胡惟庸想和他攀附,徐達都避之唯恐不及,所以,朱元璋對他賞賜最厚,徐達三個兒,長爲朱棣的皇后,次代王妃,次安王妃。長子輝祖封魏國公、襲爵,子增壽因爲給朱棣通風報信死於建文帝之手被追封定國公,一門二公,有明一代也就徐達一家。徐達死於洪武十八年,有一種一直以來流行的說法是徐達患病不能吃蒸,朱元璋知道以後故意賜給徐達吃蒸鵝,結果,疽發死。雖然,這個說法不見諸於正史,但是,歷來的明史專家對此都不敢輕易否定,包括吳晗在被暗示的況下修改了自己的著作《朱元璋傳》之後的再版中仍然沒有放棄這個說法。

如果我們來看看劉伯溫和李文忠、朱文正的死因就可以知道爲什麼史家一直不肯放棄這個說法的原因了,劉伯溫之死我已經提到過,明太祖、明祖兩代對劉伯溫的事一直心存愧疚本就說明劉伯溫死因不是正常的,而且,皇帝本也是知道的。劉伯溫的伯爵是及而止的,不世襲,但是,朱元璋卻大發慈悲,讓劉伯溫子孫世襲,明祖朱棣被劉伯溫的次子劉璟指著鼻子罵作:“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篡’字。”可是,當有司準備籍沒劉璟全家時,明祖卻不允許,這在發明瓜蔓抄的朱棣真是不可思議,更是不可思議的是一生都效法朱棣的嘉靖皇帝朱厚熜居然把劉伯溫的位置擡高到徐達同列,封爲太師。

李文忠是朱元璋頂頂親信的人了,不僅是外甥還是義子,數總兵權、多領征伐,國初封爲曹國公,死後追封郡王、配太廟。李文忠其人“恂恂若儒者”,親近讀書人,曾經多次勸阻朱元璋“誅戮,又諫帝徵日本,及言宦者過盛,非天子不近刑人之義”

惹得朱元璋不高興,洪武十六年,李文忠患病,朱元璋讓淮安侯華中護理醫藥(華雲龍的兒子),結果,才幾個月的功夫李文忠病死了。朱元璋大怒“諸醫並妻子皆斬”,淮安侯華中也被責罰,繼而殺掉。歷來史家就指出朱元璋之殺華中是殺人滅口,《明史·李文忠傳》中說,“帝疑中毒之,貶中爵,放其家屬於建昌衛”,試想一下,華中位在李文忠之下,年輩也在李文忠之下,從來沒有恩怨糾纏,何以要毒死李文忠呢?這裡面至出一點就是李文忠不是正常死亡。只不過沒有待殺害李文忠的兇手是華中還是朱元璋,但是,明眼人一看便知,所以,吳晗在著作中稱李文忠死於朱元璋之手,並非虛妄。而侄子朱文正,明史沒有明言他的死因,但是,從記載來看也非善終,所以,史家一般都取文正死於鞭刑,類同朱亮祖。

功臣中唯一得以保全首領的就是湯和,湯和爲人直爽,但是,並不愚笨,他自認功勞遠在鄧愈之上,但是,酬庸卻在鄧愈之下,所以,藉著喝酒的時候,向朱元璋發牢,自謂“左顧則左,右顧則右”,後來發覺朱元璋不願同功臣始終,所以,立刻斂容謝罪,態度一直非常恭順,特別是徐達、李文忠死後,湯和自解兵權,再加上揭發李善長立功,所以,死後封爲郡王,李文忠一樣的待遇。不過,以湯和的謹守如果不是在洪武二十八年這個關鍵的年份上死掉,恐怕也不見得一定能死於枕上。這點從湯和的後裔自湯和死後居然四十年不得襲爵的結果就能看出來了。湯和的爵位直到孝宗時才錄以世襲指揮使,嘉靖十一年也才奉還侯爵。武將中還有一人也是比較幸運的,那就是沐英,不過,都是因爲西南軍務要,離不開親信,所以,朱元璋才放手讓沐英世領雲南,爲明朝之屏藩。

再有,明史中記載宋濂的死因是病故,因爲得力於馬皇后的擔保,而談遷在《國榷》中則記爲自殺(《國榷》卷七)。清代學者趙翼說朱元璋:“借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盡舉取天下之人而盡殺之,其殘忍實千古所未有。”可謂定評。司馬溫公在《資治通鑑》中關於楊堅的評論基本取自《隋書》,因爲他看不慣楊堅。

摘自網頁:

http://www.cacao.cn/news/quwen1/083721444.htm

章節報錯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