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芒果小說 都市爽文 駐京辦[官場] 第七章:不合時宜

《駐京辦[官場]》第七章:不合時宜

不合時宜

第二天清晨起來,關鍵神很好。昨晚郝正副部長所說的新的幹部任免制度,是個好消息,令人振。時間就像一條魚,一不留神便遊得不見蹤影,掐指一算,來駐京辦轉眼三個月了。剛來時,自己帶著滿腹怨氣和牢,對駐京辦的工作抱有很大見,現在看來,是不是自己多心了呢?這段時間,市委馬副書記、曾副書記,市政府徐副市長、副市長、李副市長,人大的方主任、鄭副主任,政協的田主席、吳副主席……都是高興來,高興去。這些領導個個對駐京辦評價極高,重視非常。鍾書記和唐市長儘管這幾個月沒來北京,但隔三差五主打電話過來詢問況,讓關鍵寵若驚。每每想到這些,關鍵就無端地萌生一種無窮的力,產生一種不把駐京辦工作幹好就誓不罷休的決心。

洗漱完畢,一看錶才7點半。

關鍵趕興高采烈上樓找馬貞南,看今天的工作如何安排。昨天的晚宴,是同馬書記真正的第一次零距離接。對馬書記的認知,剛開始是欽佩有加,隨後幾乎到了近於崇拜的地步了。

多麼和藹可親的馬書記。

多麼平民化的馬書記。

多麼坦無私的馬書記啊。

在這麼好的領導手下工作有什麼不知足的呢!組織上既然安排我任駐京辦主任,我就得千方百計把工作搞好。駐京辦怎麼了?只不過因職能不同工作質改變一下而已,清水縣駐京辦陳春來說得好,既然來了,先把工作做好再說,如果領導覺得我幹得還行提拔了,當然求之不得。我關鍵只要幹出績來,相信市領導絕對不會忘記的,你看人家馬書記對司機對廚師都那麼熱那麼用心,會虧待我嗎?

Advertisement

這樣一想,關鍵的腳步變得更加輕盈,就像踩在飄逸的雲彩上,舒服極了。當他走到馬貞南的房間門口敲門時,虛掩著門的屋裡突然傳來悉的說話聲,他把剛出去的手又趕收了回來。

"小霍,白天你就別管了,我要開一天的會,晚上你把張局長約好聚一下。"這是馬書記的聲音。

"好!沒問題。張局長我幾天前就聯繫好了的,只等您的時間了。老闆,安排在自己的酒店還是安排在外面呀?"這是霍明的聲音。

"你怎麼這樣死腦筋啊!安排在駐京辦的話,不是讓郝正關鍵他們都曉得了嗎?一定要保,你和柳書參加就行。地方嘛,你定吧。"馬貞南的語氣帶著恨鐵不鋼的意思。

"嗯。老闆您放心吧。"霍明急忙表態說。

關鍵趕往回走。

怎麼會這樣呢?馬書記來京幾天前就和霍明聯繫好了的,自己一直矇在鼓裡罷了,什麼關心啊什麼支持啊什麼有奔頭啊……統統都是表面文章。也許是鍾書記親自談話提拔自己的緣故,別人都把自己劃分他的船上的人了吧。其實,我關鍵除了是名員外,與任何派別都絕無瓜葛。那次談話,是自己第一回真正與鍾書記親啊。

大學時,喜歡寫寫畫畫的關鍵酷古典詩歌,最崇拜的兩大詩人就是屈原和蘇軾。他曾經和葉羣力探討時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才子蘇軾,詩寫得出神化,爲什麼就做不得呢?"

宋神宗熙寧二年,以著名學者詩人王安石爲首的"新黨"堅決主張變法,而以元老名臣司馬爲代表的"舊黨"堅決反對變法。

對於這"兩黨",蘇軾在個人上並無偏,他同司馬往很深,關係很好;對王安石,他與之同出於歐修之門,也能推心置腹,無話不談。因此,在這兩派勢力之間,蘇軾不會因爲私人去偏向任何一方,更不會因爲個人而去掩飾自己的真實觀點,說出違心之論。

Advertisement

在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率領新進之人,氣勢很盛,在經濟、文化等方面都要一改舊制,推行新法。但蘇軾覺得王安石無論在的改革措施還是在薦舉人才方面,都有許多不妥之,不利於社會安定、經濟發展,也不利於朝廷的團結,所以,他對王安石持激烈反對的態度。對於王安石廢科舉、興學校的改革措施,尤爲不滿,他上書神宗說:"選拔人才的方法,在於瞭解人才;而瞭解人才的方法,在於能考察人才的實際況,看其言辭與行爲是否統一……希陛下能夠考慮長遠的事、大的事,不要貪圖改變舊法,標新立異,加歌頌而不顧實際況。"神宗聽了蘇軾的話,覺得很有道理,便又召蘇軾詢問說:"今天的政令得失在什麼地方呢?即便是我的過失,也請你指出來。"蘇軾說:"陛下是個天生的明白人,可以說是天縱文武,不怕遇事不理解,不怕不勤懇,不怕做事沒有決斷,怕的是想急於把國家治理好,辦事太急,太容易聽別人的話,提拔員太快。希陛下能採取安靜沉穩的態度,然後再慎重理。"

神宗聽了,覺得蘇軾對時局的看法很有道理,就接了他的建議,沒有批準王安石廢科舉、設學館等新法。

司馬知道了蘇軾的態度以後,非常高興,想當然地以爲蘇軾是他的一黨,對蘇軾大加稱讚。當不久王安石大張旗鼓地推行經濟方面的新法時,司馬著急了,他急蒐羅幫手,想阻止王安石的新法。

一天,司馬找到蘇軾說:"王安石敢自行其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實在是膽大妄爲,我們要聯合起來,一起來討伐他!"蘇軾笑笑說:"我知道應該怎麼做。"司馬以爲蘇軾要堅決反對王安石,十分高興,接著追問說:"那麼,您打算怎麼辦呢?"蘇軾十分嚴肅地對司馬說:"王安石改革時弊,行新法,也是爲國爲民著想,爲公不爲私,從大局來看,有值得稱道之。但其新法,確有禍國殃民之害,我才加以反對。至於你那-祖宗之法不可變-的信條,比起王安石的新法,更是誤國害民之!"

Advertisement

司馬聽了,然大怒,從此,也恨上了蘇軾。

豬八戒照鏡子——裡外不是人。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抱著一顆爲國爲民的赤子之心的蘇軾了雙方攻擊的對象,終於被皇帝罷免了。在他離開自己主政的湖州時,百姓夾道相送,失聲痛哭,足見政績非同一般。

後的一天,吃完午飯後,蘇軾捧著肚子,問左右的人說:"你們知道里面裝了什麼?"一僕答道:"都是文章。"蘇軾搖頭。又一僕說:"滿腹都是機關。"蘇軾更搖頭。只有妾王朝雲笑笑說:"學士一肚皮不合時宜。"蘇軾聽後,長嘆一聲說:"知我者,朝雲也!"

自己呢,當初的選擇是不是也錯了,不應該走上這條水復山重的仕途呢?

果然,吃完早餐後,馬貞南當著大家的面親熱地拍著關鍵的肩膀說:"關主任,我要開一天會,晚飯就不回辦事吃了。我雖然不在,你可不能隨便應付郝部長黃局長他們喲。"

"怎麼會呢老闆?我這個人不論在什麼況下都會表裡如一,您放心吧。"關鍵趕態度誠懇地回答說。馬書記的話一出口,關鍵就心知肚明,只是不便點破而已。

"那就好,那就好。"馬貞南輕鬆自如說。

這一天,關鍵一直心緒不寧。他有個特點,心好,會不停地吸菸;心不好,也會不停地吸菸。一天下來,差不多吸了兩三盒。在煙霧繚繞中,他的腦海裡不停地閃現一連串的人名:黃瑛、葉羣力、鍾國泰、唐鳴諳、徐苑、潘曉莉、劉倚鋒、馮夏生、馬貞南、郝正、黃大勇……如同超大屏幕上正在放映的電影,非常清晰。

黃瑛來過幾次電話。依然喜歡孤獨地坐在"茉莉之翼"茶館,悠閒地品著茗茶吧?

Advertisement

徐苑來過幾次電話。他關心的那個香桂高速公路項目應該可以批覆了吧?

劉倚鋒來過幾次電話。他承建的香州金世紀廣場應該啓了吧?

鍾國泰唐鳴諳也來過幾次電話。在京工作香州老鄉聚會的籌備工作,我們已經準備得差不多了……

下午5點,郝正打關鍵的手機說:"關主任,我現在在回駐京辦的路上。你能再把章記者請過來一起吃晚飯嗎?昨晚談的事,向鍾書記彙報了,鍾書記非常贊,市人大會一開就可以報道了。"

關鍵趕聯繫章樹立,章秀才二話沒說一口答應了。

不一會,霍明來電話說:"老闆,我在外頭回不來,被幾個大學同學拽住了。郝部長他們只好辛苦您陪了,不好意思,還麻煩您轉告一聲,對不起了。"

關鍵暗想,你以爲我不知道你和馬書記他們在一起嗎?人啊,爲什麼這樣虛僞呢?

何以解憂

餐桌還是昨天的餐桌,而圍坐在餐桌四周的人差不多已換了一半。因爲馬貞南不在,大家格外輕鬆愉快。見章樹立進來,關鍵單刀直說:"章秀才,郝部長等候多時了。昨天說的那個報道,你有把握嗎?"章樹立拍著脯說:"沒問題!你們一施行我就發表不行麼?"郝正笑了笑說:"今晚只喝酒,不談公事。"

剛開始,大家還比較客氣比較斯文,幾杯酒下肚後便越來越隨意起來。曾幾何時,黃段子在中國餐桌上流行開來,並且愈演愈烈,好像了生活中必不可的作料。黃大勇見桌上只有蘇可可一個,就死纏爛打灌的酒。蘇可可喝了兩杯後,見黃大勇不懷好意心想把自己搞醉,就按兵不了,不喝。

黃大勇一仰脖子把一杯酒倒進嚨,笑了笑說:"蘇科長,到底是組織部重點培養的幹部啊,敬酒也不喝啊。"

蘇可可紅著臉說:"不是的。"

關鍵似乎第一次突然發現了駐京辦的才不自地多看了一眼。蘇可可高應該超過一米六,白白淨淨的蘋果臉因喝了酒的緣故,已變得緋紅;嫵水靈的眼睛,高渾圓的……端莊地坐在桌前,像水面上輕輕停著的蜻蜓,又像林木上盡睡眠的蝴蝶;所有的麗和風,似乎都能在那富有彈和活力,高挑而又健滿而又苗條的上充分展示出來。

蘇可可見關鍵看自己,忙把的目收回,就更加嫵了。

關鍵端起酒杯打圓場說:"郝部長,黃局長,你們難得來京指導工作,我敬你們一杯吧!"乾淨利索地喝完後,又服務員斟酒,接著說:"章秀才,我也敬你一杯,報道的事勞駕你放在心上!要不鍾書記馬書記拿我們是問。"

"笑話歸笑話,事歸事,我保證以最快的速度搞出來吧。"章樹立和關鍵杯喝了後,把目落在郝正和黃大勇臉上,笑笑說,"誰讓我們是好兄弟,有什麼笑話話不能說呢?郝部長、黃局長,你們說是不是?喝!我們喝一杯!"

俗話說,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關鍵一整天神恍惚,覺馬書記表面上對自己關懷備至護有加,實際上早把自己劃分到另外一個隊伍裡去了。其實,我關鍵何嘗不是同蘇軾一樣?無"黨",無"派"啊。想到這裡,怎一個煩字了得。酒,只有酒纔是好東西,能解千愁啊。

兩瓶白酒,說笑間便瓶底朝天,四個男人喝得彎彎歪歪的。關鍵半醉半醒地,說:"小蘇再上一瓶。"蘇可可說:"大家都差不多了,算了吧。"關鍵說:"又沒你喝,你管什麼呀?何況大家都沒盡興。"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